做一个读书人
中国现有的读书人是何面目?深感自己上了二十几年的学,接受了太多西方的技与艺,反倒丢了太多中国的道与理,不能算作读书人。
若论中国的读书人,一切应以「文化」二字开始,《易经》讲「关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」,应该是「文化」二字的来源。引申来说,人文习俗有各种「小异」,但我们应该将各种「小异」化成「大同」,这就是天下一家了。中国人会将家前加上天下,其实之间还有国,国与国和合相与,才能天下大同。
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,西方文化「贵分不贵合」,试想一个大英帝国到现在的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,哪个不是独立出来的?所以,西方要分不要合,要个人主义,要独立,要平等,要民主不要共和。中国文化主张「和合」与「同化」,所以,我们要香港、澳门、台湾和平回归。试想56个民族是一家,试想现在谁能区分满汉?文化的关键步骤在于教育,所谓教而化之。
过去读书人都懂修、齐、治、平,所以,很长时间在做一件事,修身,这是将小异趋于大同的前提。若论修身,就不得不提孔子《论语》中讲得「仁」,这是中国独有的字,无任何西式翻译。我从字面上理解的就是二人。东汉学者刘玄曾言「仁者,相人偶」,「偶」很有意思,偶从人从禺,禺走之则为遇,人与人相遇便为偶。西方人讲独立,我们讲偶,这便是仁。夫妻之间称天作佳偶也是仁之意。中国起于农耕社会,过去两人一起耕田称为耦耕,讲的是搭配,搭配之道便是「仁道」。单说「人」字,一撇一捺互为支撑,是故中国社会个人处于人群之中才为人。想想我们骂人时说「不是人」便是骂其反其道吧?说到「仁」,《孟子》里说「仁者,以爱存心,以敬存心」。先说爱,并非夫妇男女之间才有爱,人与人相偶,都要有爱。再说敬,我们都知道东汉典故「相敬如宾」,没有爱何谈敬?《论语》有言「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,不敬何以别乎」我们都可以养动物,加之以爱,但人与人相偶,爱上必加敬,尤其是对父母。说到这里,想起过往屡屡言辞冲撞父母,实属不敬,悔不当初!孟子还说过「爱人者,人恒爱之。敬人者,人恒敬之」,讲得都是修身与己。这个爱和敬,换作两个词亲爱和尊敬就好理解了。爱就亲亲他,敬就尊着他。人与环境中,总要有可亲、可尊之人,方为幸福。关于爱与敬,我们要做的是我爱与我敬是我的事,不能以此谋求他爱与他敬。西汉董仲舒说过「正其义,不谋其利。明其道,不计其功」,可见「功利」与「道义」是相对的。对人爱与敬,若为计功谋利,则并无爱敬可言。
但是修身,要做得东西太多,而之中最重要的是要教化使然。中国过去讲天地君亲师,最后这个师道才是基础,中国过去很重师道,所谓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」,直到如今,老师还是在大家心中存有很重的分量。韩愈曾言「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」。只是当下师道弥存,教师再不传道,授业也非传道之业,解惑亦不解道之惑。是故,众人心无归束,必向外索取,茫茫功利场,大千万物,欲望何时有止?此心何时可安,又如何开心?望当下读书人能重习《四书五经》,我附有照片,可供大家参选。